Sunday, January 4, 2009

葉問 + 赤壁

剛踏入二零零九年,我祝大家新年快樂、身體健康,並祝願世界和平!

今晚去看甄子丹的《葉問》,這套電影拍得不錯,值得入戲院一看。我不懂寫影評,只能將我看後的一點點想法寫下來:
  1. 在亂世中,個人力量改變不了甚麼;即使是一代武學宗師亦不能。
  2. 金融海嘯相對於戰爭而言,實在是小事一椿。如果大家為生活愁眉苦臉的話,不妨想想七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時候,中國人的生活是怎樣過的。
  3. 日本侵華已經成為歷史,中國人可以原諒但不可以忘記。日本提不起道德勇氣去承認錯誤,兩個民族之間永遠都會有心病。
  4. 葉問的詠春拳背後表現的是以德服人,講究的是「武德」,這是為所有中國人所熟悉的;但片中的三蒲,能夠堅持以公平競技的方法比武,儘管背後有其政治目的,仍然值得尊敬。影片沒有故意貶低空手道去抬高詠春,這個處理手法十分適當。
在此之前,在地鐵的燈箱中看到《赤壁》續集就快上映,不期然想起當日從戲院看完第一集出來後,我立即「媽」聲四起。對於所有讀過「三國演義」這部家傳戶曉的小說的人而言,都會對主角的鮮明性格留下很深的印象:劉備的仁義心腸、孔明的深謀遠慮、關羽的義薄雲天、張飛的英雄蓋世、孫權的雄才大略、周瑜的才智過人等。但吳宇森導演所拍的《赤壁》呢?不合理之至。
  1. 《八陣圖》是孔明入川時所擺的陣法,但電影卻把它放在赤堅之戰之前用作堵截敵兵。看歷史劇我最討厭的就是亂改劇情,尤其是對於這一部精采的歷史小說而言。
  2. 在《八陣圖》這個戰陣當中,各武將輪流出來殺敵,實在不合理之至。對於當時的劉備而言,保存實力而贏得赤壁之戰,以作為入川的準備是最為重要的。試問在這個情況下,又怎會讓自己的兄弟以身犯險?
  3. 在看到孔明單身入吳的時候,我期待著孔明舌戰群儒,利用其三寸不爛之舌去說服孫權出動大軍打敗曹操。但在戲中這一幕卻完全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孫權的儒弱表現。小說裏面寫的是猶疑而不是儒弱。作為三國鼎立的君主之一,雄才大略是必然的。小說中曹操所言:「生子當如孫仲謀,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」間接寫出了作者對孫權的欣賞。
  4. 周瑜和小喬的床上戲就更不知所謂。除了勉強可以解釋周瑜出兵是為了保護妻兒外,根本就毫無用處。作為吳國的大將軍和托孤重臣,如果把他描述成只為私事而出兵的話,則是對他人格的一種侮辱。雖然小說中亦寫及孔明故意提及曹操為大小二喬興建銅雀台,以激將法令周瑜同意興兵,但如果這是唯一原因的話,則未免太過小看他了。
其他不合理的情節,不談也罷。